一、预算会计
(一)预算会计的含义
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使用预算拨款的各级行政单位、各类事业单位核算和监督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单位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和结果以及有关经营收支情况的专业会计。
预算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的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活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1)从学术上讲,预算会计是以会计学原理为基础的一门专业会计,同其他会计一样都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的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活动。
(2)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及各类事业、行政单位。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的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事业、行政单位。
(3)预算会计的客体或者对象是财政性资金运动、单位预算资金的运动以及有关经营收支过程和结果。具体来说,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主要是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等多项财政性资金活动。行政单位会计的对象主要是单位预算资金的领拨、使用及其结果。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主要是单位预算资金及其经营收支过程和结果。
(二)预算会计的构成
根据周家预算组成体系,我国预算会计分为财政部门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
1、财政总预算会计
财政总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和监督政府预算执行及财政周转性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我国政权划分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总预算会计也相应划分为五级,也就是一级政府要建立起一级总预算,每一级政府的总预算都在财政部门设立财政总预算会计。具体讲,在财政部设中央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设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在市(地、州)财政局设市(地、州)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在县(市)财政局设县(市)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在乡(镇)财政所设乡(镇)级财政总预算会计。
中央级财政总预算会计,负责和指导全国的总预算会计工作和单位预算会计工作;省、市、县财政总预算会计,负责组织和指导本区域的整个总预算会计工作和单位预算会计工作;乡财政总预算会计,负责乡(镇)自筹资金的会计核算、反映和监督工作。
2、单位预算会计
单位预算会计按单位业务活动特点分为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
(1)行政单位会计。
行政单位是指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各级党政和人民团体。
行政单位会计是指各级行政单位核算、反映和监督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专业会计。
行政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根据机构建制和经费领报关系,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级。
向财政部门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的,为主管会计单位;向主管会计单位或上级会计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二级会计单位;向上级会计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没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基层会计单位。向同级财政部fj领报经费,下面没有所属会计单位的,视同基层会计单位。
以上三级会计单位实行独立会计核算,负责组织管理本部门、本单位的全部会计工作。不具备独屯核算条件的,实行单据报账制度,作为“报销单位”管理。
有些单位就其本身性质而言不属于行政单位,如党派、人民团体、协会等,但因其经费来源主要为国家财政拨款,或因其财政收支业务与行政单位类似,因而也被视同行政单位,实行与行政单位相类似的会计核算办法。有些单位虽未列为行政编制,但行使行政管理职能,也应视为行政单位。
(2)事业单位会计。
事业单位是指不直接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不具有国家管理职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上层建筑、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单位。包括:科研、文教、广播电视、信息、卫生、体育等科学文化事业单位;气象、水利、环保、计划生育、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单位;公证、法律服务等中介机构。
事业单位会计是政府和事业单位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行政单位会计比较有较大的差别。过去,事业单位同行政单位采用相同的会计制度,改革后对两者已经分别制定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分支,是构成预算会计的一个重要部分,事业单位会计是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业务资金活动的会计。所谓事业单位是指主要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的形式,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性服务的单位。
事业单位会计同政府财务会计既有共性,又有一定的差别。其主要特征表现为:①以核算收支余额为主,有些事业单位还要进行成本核算;②原则f实行权责发生制,有些事业单位则实行收付实现制;③事业单位可以兴办经济实体,进行对外投资,会发生对内对外投资和投资收益的核算。
(三)预算会计的对象
预算会计的对象是指预算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基本内容。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一方面要组织各项收入;另一方面要安排各项支出,各项收支执行的结果又形成结余。收入、支出、结余构成了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运动又会形成各种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因此,预算会计的对象就是各级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收入、支出、结余以及由此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
1、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负责具体执行各级总预算,一方面,按照核定的预算,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取得总预算收入,包括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另一方面,又按照核定的预算,将集中起来的预算资金分配出去,用于各项支出,形成总预算支出;总预算收入与总预算支出的差额,形成预算收支结余。同时,在执行总预算的过程中,由一级财政部门掌管的货币资金和债权形成一级财政的资产;由发行公债、与上下级财政、与预算单位之间的应付款项形成一级财政的负债;各项结余和基金形成一级财政的净资产。
2、行政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
行政单位为了履行其职能,一方面,从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领取行政经费并在依法行政的过程中收取预算外收入;另一方面,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开支标准,安排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各项经费支出;收支相抵为行政单位的结余。同时,在行政单位资金运动过程中,由行政单位掌管的各种财产和债权形成行政单位的资产;各项应缴和暂存款项形成行政单位的负债;固定基金和结余形成行政单位的净资产。因此,行政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就是各级行政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经费收支、预算外收入及其结余,以及在行政单位资金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
3、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
事业单位为了执行事业任务,保证业务活动的资金需要,一方面,要向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单位按照核定的预算领取经费,还要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组织创收,取得财政F助收A、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等各项收入;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开支标准,安排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以及各项专业业务和经营业务的支出,收支帽抵为事业单位的结余。同时,在事业单位资金运动过程中,由事业单位掌管的财产物资、债权和其他权利形成事业单位的资产;由事业单位承担的借入、预收款项和应付,应缴款项形成事业单位的负债;各项基金和结余形成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因此,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是各类事业单位在单位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各项收入,支出和结余,以及在事业单位资金运动中所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
(四)预算会计编制的内容
各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应该按上级单位或财政部门下达的事业计划任务和预算指标,结合定员定额的规定,编制年度预算。
全额预算单位一般没有业务收入,故不编收入预算。但是,如有经常的、固定的应缴预算收入,则应该根据历年资料结合预算年度的政治经济形势编制收入预算。差额预算单位和自收自支单位有固定的业务收入,应按照上年实际收入结合预算年度收入趋势,编制收入预算。单位的预算支出,一般是由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其他费用三个部分所组成。
1、人员经费
人员经费包括工资、津贴补贴、职工福利费、离休退休人员费用和奖助学金。
工资,指在编人员的标准工资,以及保留工资、半脱产工作人员的生活补贴等。
津贴补贴,指粮价补贴、副食品价格补贴、单位伙食补贴、职工上下班交通补贴、教龄津贴、兼课教师酬金、医务人员保健津贴、工作人员夜餐费,以及其他按规定发给在职人员的属于国家规定工资总额组成范围内的专业津贴、补贴、奖金等。
职工福利费,指拨交的工会经费、按标准提取的工作人员福利费、公费医疗经费、职工探亲旅费和由原单位支付的退职金、职工死亡丧葬费、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等。
离休退休人员费用,指符合规定的离休人员、退休人员的离体、退休金,以及按规定对离休、退休人员可以开支的其他各项费用。
奖助学金,指各类学校学生的助学金、奖学金、出国留学生生活费等。
在编制单位预算时,对于应列入本单位预算的上述人员经费,要根据本单位的定员数,按照规定的开支标准计算填列。
2、公用经费
公用经费包括办公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差旅费等十二余项。
在编制单位预算时,对于公用经费部分中有定额的,应该根据定员数、定额或开支标准计算填列,如办公费、会议费、差旅费等。对于没有定额或开支标准的费用,可以根据上年度实际开支,结合本年度的实际情况,拟定本年度的预算数,至于如汽车大修理、公用房屋、建筑物成其附属设备的大型修缮费,不属于基本建设投资的零星土建工程费用及大型设备购置费等,则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和资金供应的可能,本着节约的原则,提出预算数字。
3、其他费用
其他费用包括外籍专家经费、出国实习人员生活费、发给个人的抚恤费、救济费等。
编制预算时,根据实际人数和支出标准计算填列。